清晨六点,忻府区土陵桥村还笼罩在朦胧的薄雾中,54岁的张慧英已弓着腰钻进大棚,她指尖灵活地掐掉香瓜藤顶端的嫩芽,笑着说道:“这时候打顶,瓜才能更好地坐果。”另一座大棚里,光子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侯学光正用手机调试水肥参数,感慨道:“以前种地看老黄历,现在看数据,年轻人总说‘元宇宙’,我们这叫‘棚宇宙’!”这片800亩的土地上,传统农业被科技重新定义:灯笼红香瓜悬在空中生长,蜜蜂代替激素授粉,手机成了“新农具”。而比香甜瓜果更令人欣喜的,是60多位留守妇女每月3000元的收入账本,以及孩子们放学后奔向妈妈怀抱的灿烂笑脸。 “你们年轻人爱说‘躺平’,我们的瓜藤可不敢偷懒!”侯学光一边打趣,一边弯腰拨开叶片。只见香瓜藤顺着尼龙绳螺旋攀升,宛如在空中跳着优雅的芭蕾。“吊蔓栽培”技术的运用,让瓜藤从地面向立体空间延展,不仅产量大幅提升,香瓜的甜度更是达到了14度。“以前贴地的瓜容易烂,现在悬空的个个圆润饱满。”侯学光笑着比划道。最令侯学光引以为傲的,是这里“四季不断档”的硬核设施。双拱双膜大棚能够抵御-25℃的严寒,热风机让寒冬的棚内始终保持适宜温度;集水系统如同“海绵胃”,雨季蓄水存量可供一个月使用,旱季时喷淋装置便带来“人工降雨”。园区内设有四种棚型——下凹式大棚、单栋双层大棚、双拱双膜内保温连栋大棚、双拱双膜内保温单栋大棚,每种棚型都各有“绝技”,适应不同季节的种植需求,确保一年四季都能满足人们对新鲜瓜果的期待。其中,占地50亩的双拱双膜内保温连栋大棚,凭借出色的防风防雪性能,即便遭遇极端天气,棚内作物依然能安然生长。 村委会内,到村工作大学生赵世宏的电脑上展示着两份特殊的账本:一份记录着村集体每年3万元的分红,另一份则是留守妇女的工资明细。“2021年,村集体入股23万元建设大棚,所有权归村集体,运营交给光子农业。”他指着账本上的数字,脸上洋溢着笑容,“这就是‘农民变股东’模式,去年光子农业合作社发放工资120万元,周边村民就在家门口上班。”村民劳动作息和收入的变化同样可圈可点,王大姐一边劳作一边算账:“早上送娃上学,下午接娃放学,每月挣3000元,还能给孩子炖排骨改善生活。”老李将5亩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后,“变身”为园区技术员:“流转费加上工资,一年的收入顶过去种三年地。”在光子农业的带动下,村民们的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。 如今的光子农业合作社,早已突破传统种植的边界。每逢周末,大棚外私家车停放整齐,带着孩子的家长、背着相机的游客纷至沓来。“以前我们只卖农产品,现在卖体验、卖知识。”侯学光介绍道。 在草莓采摘区,孩子们踮着脚尖摘下鲜红的草莓,家长们则忙着拍照分享到朋友圈。合作社开发的“四季采摘”路线备受欢迎,春有草莓、夏摘香瓜、秋采葡萄、冬赏羊肚菌。此外,还设计了丰富的农事体验课程,游客可以跟着学习甄选草莓和香瓜的技巧。 产业链延伸带来的不仅仅是人气,研学课程、采摘门票、特色农产品礼盒等多元收入,更为光子农业创造了丰厚的经济效益。 当越来越多的“忻农人”带着技术和创业项目回归乡里,传统农业正焕发新生。从智慧种植到农旅融合,忻府区的创新实践充分证明:现代农业不仅能保障粮食安全,更能成为链接生态、经济与民生的“金匙钥”,田野间孕育着无限可能。
作者:周子歌
来源:忻州日报
▌“山西风向标站”刊载此文,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。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联系我们及时更正或删除。互联网是资源共享的生态圈,我们尊重原创,崇尚分享。